2013年7月25日 亲情不断电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九):潜移默化的家庭规条


亲情不断电130725——水玲珑整理


收听

每个家庭都有游戏规则,我们将其称为家庭规条。可能有听众朋友会问,家庭规条跟原生家庭有什么关系呢?一直以来大家都不愿意接受一些规条,觉得那些规条把人限制的很刻板,可是为什么还要谈家庭规条呢?家庭规条跟原生家庭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每个家庭的游戏规则、互动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大家庭的机会比较少,我在台湾的时候,有一个亲戚家里是大家庭,他们吃饭的时候就是大人坐一桌,小孩子坐一桌,年龄大的长辈开始动筷子之后,其他人才可以吃饭,这个就是家庭规条。有时候我们把家庭规条想象成限制,但是它却使我们尊敬长辈。每个家庭的游戏规则都不一样,小时候我们家里吃饭的时候,妈妈为了不让我剩饭,总是说如果你不吃饭,将来会嫁给麻子,我为了不嫁给麻子,就拼命吃饭。这个时候家庭规条就是带给孩子束缚了,甚至是恐惧、害怕。


如果家庭规条变成负向的,就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对我们的身心灵也不是一件好事。比如父母通常会威吓孩子,如果你再乱跑就被抱走了。父母用令他担惊或者害怕的方式来让他听从你的规则。我小的时候害怕警察,因为每当我调皮的时候,父母总是会说,你再哭就让警察把你抱走。他们可能觉得是吓吓你,但是对你来说是有意义的,有时候那个吓吓的动作会变成创伤的事情,我在以后就变得非常怕警察。不管警察做了怎样的事情,我都觉得他会把我抓走,即使后来我离开台湾到了加拿大,每次见到警察我就会踩刹车。


当然,家庭规条在我们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经验中,由于跟家人的经验或者互动的方式不同,有些家庭经验也会带给我们正向的力量。我妈妈是个勤快的人,她除了要帮助爸爸做一些小生意,晚上大家都睡觉之后,她还会做一些缝纫的工作贴补家用。所以每当我很累,家人都睡觉以后,我妈妈在灯下缝衣的那一幕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会激励我向上,这个就是好的部分。


因此,生活里面的点滴、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态度都可以称为家庭规条,比如有些孩子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可能就是他的父母沟通的不好,爸爸喜欢用暴力的方式,妈妈喜欢用斗嘴的方式,当妈妈讲自己的情绪时,爸爸就会揍妈妈,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孩子就不会想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就是潜意识的家庭规条。其实,有些事情,父母和孩子是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的,有些事情可以跟孩子聊出来,通过他的表达或者是肢体语言,知道自己的情绪对孩子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其实,家庭规条是可以转化的,将家庭规条变成指引,不要多相信每个规条之后的规则和目的,而是将长期的信转变成选择。比如我从小就怕警察,我做的第一步就是将应该转变成可能。我可以永远怕警察,那个“可以”就是一个选择,可以选择害怕,也可以选择不怕。第二步就是扩展选择,将“永远不敢”扩展成“有时”,这就变成了我有时可以怕警察,有时可以不怕警察。第三步就是将“我可以”扩展成三种或者更多的可能。比如当我遵守交通规则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不怕警察,当我做好事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不怕警察,当我在录音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不怕警察。当我们有选择的时候,我们的行动就会变得更具体,会觉得更有意愿,而且会把它放在一个限定的实效内,把它变成可以接受或者可以实践出来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家庭规条,觉察出哪些东西让我们不舒服,然后把障碍变成可选性,再然后将这些可选性变成能够实践的部分,使它不再成为障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更大的释放和自由。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