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 拥抱每一天

这就是人生

 

收听


智慧语录
20170109——天天整理


一转身就是一世,一别竟是一生。

有的人你看了一辈子,却忽视了一辈子;有的人你只看了一眼,却影响了你的一生。


有的人热情地为你而快乐,却被你冷落;有的人让你拥有短暂的快乐,却得到你思绪的连锁。


有的人无心的一个表情,却成了永恒的思念!


这就是人生。


忘记一个人为什么要一辈子,因为,你根本没有试着去忘记,而是一直在怀念,在期待,在做梦。


有些人一直没机会见,等有机会见了,却又犹豫了,相见不如不见。


有些事一直没机会做,等有机会了,却不想再做了。


有些话埋藏在心中好久,没机会说,等有机会说的时候,却说不出口了。


有些爱一直没机会爱,等有机会了,已经不爱了。


一转身就是一世,一别竟是一生。


在离别的车站,码头,挥挥手便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企盼,在时光里斑驳,苍凉。对方从今往后在你的生命里只不过是一道过客的风景。


或许我们会错过很多人,但我们终要找一个人过一辈子。


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有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对于在婚姻中委身的人来说,夫妻在贫贱中仍见恩爱。


有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对于在婚姻中委身的人来说,夫妻在患难时才见真情。


《圣经》上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你们都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当敬重她的丈夫。


主持人:凌云;文章来自网络,有增删修改


每天感恩三分钟

人生在世,纠纷矛盾、曲折坎坷,不如意事情就像春风吹又生的“原上草”,枯荣起落,循环往复,没有尽时,这位老太太也不例外。但是,她以感恩之心,不断地加上豁达、欣慰、温暖、知足……累积起来,就拉上了和谐幸福、健康长寿之手,轻松地领跑在人生的马拉松跑道上。


有人说,生活中好像没什么值得感恩的事。他们认为家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呵护是理所应当的;陌生人为自己的服务远远做得不够;社会对自己有许多的不公……因此,不满、委屈、埋怨、忿恨,像毒蛇一样缠住了心灵,把原本应是明媚的日子,过得暗淡无光。君不见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悲剧,都与不懂得感恩有关。


每天花三分钟时间感恩,时间不长,但效力很大,它能平息怒火,遏制冲动,换位思考,宽容谅解。在体会到亲人为自己操心操劳,亲朋同事乃至陌生人为自己付出爱心的同时,也能发现,原来,记住别人所做的一切,充满感激地去回报,就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和爱。


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辛勤的抚育,我们有什么理由与父母顶撞,使父母生气,危害父母的健康?感激爱人在茫茫人海中携起自己的手,一路走来多少风雨,自己怎忍心再去伤害?感谢孩子降生自家,完整了我们人生的另一半,给了我们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和幸福,除了教育和呵护他健康成长,还有什么值得苛求?


各行各业的陌生人,都在为我们提供温暖和保护。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说:“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扑灭我们的火灾,老师教育我们的孩子,工人建造我们的房子,新闻人在媒体上告诉我们新闻和知识。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飞机旅行,我们的生命便掌握在陌生人手中。如果我们生病进医院,陌生人为我们治病……”对此,我们要充满感恩,默默地回报。


感恩早上的晨曦,夜晚的星月,春夏秋冬的轮回。感恩有多少,爱就有多少;爱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


听过一个故事,说两人同去见上帝,问天堂的路怎么走。上帝见二人饥渴不堪,就给他们每人一份食物,一人感激不尽,一人无动于衷。之后,上帝让那个说“谢谢”的人上了天堂被拒之门外的人不服气:“我不就是忘了说声谢谢?”上帝说:“不是忘了,是你没有感恩的心。”“少说一句谢谢,差别也不能这么大呀?”上帝说:“这没有办法,因为上天堂的路是用感恩的心铺成的,天堂的门只有感恩的心才能打开。”


唐代魏征说过:爱出者反爱,福往者福来。意思是你热爱别人,别人也热爱你;你为别人谋幸福,别人也会让你得幸福。


每一次感恩都会为心田注入一串叮咚水珠,不断地感恩,它将汇成潺潺流水,哗哗流淌,浇灌出幸福的花朵。


主持人:程枫;文章来自网络


“耶稣爱心不死”——民国女教育家曾宝荪的故事

对于生病的学生,曾宝荪亲自配药送水,病重的还能享受在校长家疗养的特权。曾校长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甚至能凭学生的咳嗽声叫出名字来。曾宝荪还注重关怀学生的心理状态,淘气或有心理纠结的学生会被校长约谈直到解开心结,让学生身处学校却体验着家庭的温暖。


曾宝荪于
1893年诞生在曾国藩家族。曾国藩是其曾祖父,祖父曾纪鸿是清末著名数学家,父亲曾广钧是光绪十五年进士。从清末到民国以来,中国处于大时代的歧路,许多受过现代教育的先驱者带着创建性的思想和举措,致力在各领域推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基督徒,曾宝荪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位女性。


在杭州冯氏高等女校读书期间,曾宝荪受英国女传教士巴路义校长影响,在
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的圣诞节前受洗归入基督,成为以儒学为本的曾氏家族的第一名基督徒,走上一条与传统迥别的道路。

1912年她赴英留学,后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曾宝荪是第一位拿到理科学士学位的中国女性。在英求学期间,年轻的曾宝荪挂虑国家贫弱,萌生在中国“办一所中国人主持的基督教学校”的想法,想以此探索如何以基督教精神融入中国文化,实现社会改良。1917年回国,她拒绝了在上海等地接任校长的机会,回到教育基础薄弱的湖南,与恩师巴路义女士、堂弟曾约农创办艺芳女子学校,任校长,时年24岁。从1917年到1949年,历经沉重时代的离乱聚散,艺芳女校在艰难的三毁三复中坚持办学32年,曾宝荪的力量源泉根植在基督信仰里,她在回忆录里这样表述:“艺芳精神不死,耶稣爱心永存。”


“和男的一样的读”


曾宝荪于
189339日出生,4岁入曾家私塾读书。曾氏家族一贯重视子女教育,家中多人因与国际间的紧密联系而具有现代而开放的态度。虽说家风开明,也认同西方学问、科技的重要,但真要归信基督教也并不容易。曾家是以儒教为本的大世家,而且郭氏祖母的父亲是在太平军攻城时殉节的,况且曾宝荪还是一个女子。在1911年收到曾宝荪言辞恳切的家书提出想信基督教的时候,祖母并不同意,幸好父亲并未反对,提到明朝天主教徒徐光启对社稷的贡献,只是让她读一些其他学派的书再做决定,父亲对她信仰的放任,算是上帝对她特别的看顾。


幼时乡居生活的美好体验,翻越高墙偷看杂书的乐趣,弟兄姐妹共读的融洽,这些记忆让曾宝荪对中国传统家塾有着特别的感情,对她以后办学时以“家庭”为学校的理想形式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在形式之外,真正落实在师生之间那种如同甚而超越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则并非源自传统文化的沉浸,而是源自她
18岁时接受的基督信仰。


她在撰写的回忆录中屡屡提到“耶稣的爱心”、“基督徒的爱心”,正是那些她在教会中学及留学英国时从基督徒老师、朋友们生命里看到的令她惊讶的爱,正是那些爱,感化她、安慰她、支持她,让出生于家学丰厚的曾国藩家族的曾宝荪,终其一生,成为耶稣基督的支持者。


“你心中的恶促使你这样做”


曾宝荪在回忆录中用专门一章的篇幅详细讲述了她信基督教的过程。


曾宝荪曾短期就读于上海一间教会学校,曾氏子弟多有就读教会学校的,这与当时高质量的学校基本都是由外国传教士或教会所开设的有关。她与家人通信时谈到虽然佩服基督徒做事的精神,但深受儒教影响的她并不能认同一些传教的方式,对信仰持反对态度。


不过这些想法在她去杭州英国圣公会办的冯氏高等女校后被渐渐改变了。在冯氏女校就读初期,有一次一个学生的习字薄被撕毁,由于无人站出来承担责任,老师让全班学生受罚,曾宝荪觉得不公平,后来还办“竹头木屑”小报批评学校,言辞颇激烈。


被带进校长室的时候,让反叛分子曾宝荪意外的是,来自英国的女传教士巴路义校长并未责难她,而是流着泪对她说:“我知道你不是有意和学校做对,是你心中的恶促使你这样做的。”还诚恳邀她一起跪下祷告,祷告时巴校长“词句恳切,并没有怨言”,让曾宝荪大受感动,和这位后来影响她一生的良师益友前嫌尽释。


另外一位临时代课的英国老师司徒女士的故事也深深触动了她年少的心。司徒老师幼年随英国宣教士父母住在四川,义和团之乱时,父母、弟弟和妹妹全家被杀,她也被刺伤致残,终生跛足。但在一次信仰特会上,上帝感动她的心,耶稣的爱化解了中国人俗话说的不共戴天之仇,她继承父母的遗志,继续服侍这个夺取了她全家性命的国家。曾宝荪说,“她待中国学生十分和蔼可亲。”这些基督徒无伪惊人的爱心,让曾宝荪“诚心佩服”,她开始有想做基督徒的想法了。


曾宝荪的青少年时期正处在中国辛亥革命前,那时代有思想有情怀的人普遍感受过的文化冲突——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国学与西学、儒释道与基督教、改良与革命,曾宝荪都一一碰上。时代的心态如此沉重,她与当时的青年一样充满悲观、失望、彷徨、和徘徊。有一日游西湖到了岳坟,她感到人世的不公平;看到苏堤、白堤、苏小墓等,又感到人生短促,到底人生在世有何意义?


那段时间基督教奋兴家丁立美在杭州布道,曾宝荪多次去听。巴路义校长也带她查经、祷告,国家、人生方向虽不确定,但这些信仰的触碰与爱让她内心有些许微光与踏实。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那年的圣诞节前曾宝荪受洗归入基督。虽然以后她的人生与那个大时代的历史事件、人物交织相遇,但对基督教义的阐释研究和实践成为了曾宝荪一生的重要内容,这是一条不从世界的道路。

1912年春天,巴路义女士回国度假,带曾宝荪到英国留学。在她们坐火车去欧洲的路上,听到了“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19岁的曾宝荪感叹仅注重科学的有限,认识到维新派提出的靠科学等技术救国的不全面。


在英第二年,曾宝荪考入伦敦大学西田学院学理科,
1916年她以优异成绩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这是中国女子所得的第一个理科学位。在英国学习期间,曾宝荪还参与了基督教的许多活动,接触了不少倡导做实际社会工作的基督徒领袖与平信徒,对基督徒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问题更加注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的前一天,英国人民聚众祈祷,恳求上帝指示英国政府是否应当宣战。当时在伦敦最热闹地区的教堂外聚集了几万人,曾宝荪看到他们为国祈祷之虔诚、理性与有序,这让她看到了某种希望——如果中国人能接受基督,注入理性、身体力行、爱人如己的精神,应该是有助于中国文化之改良,“深深感到社会改良,非有基督教精神不可”。


那年寒假守岁,她与堂弟曾约农相约,“立志贡献自己为国家、为世界致用”,这志向就是在中国“办一所中国人主持的基督教学校”,她想借着基督教的中国化,可以向国民普及科学文化、公民意识。上帝的旨意原本如此。


为了办学,曾宝荪又特意在伦敦学了一年师范科,并与巴路义老师在英国筹措资金,她们得到伦敦大学西田书院校长和各界人士的捐款资助。
1918年初曾宝荪与老师、堂弟曾约农经上海回到长沙,筹办女子学校,为纪念祖母,取其斋名“艺芳”为校名,任校长。从1918年至1949年,历时32年,由于时局动荡,艺芳女校三度停办,三度复校。据《曾宝荪回忆录》记载,共办了初中26个班,高中19个班,大约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人才辈出。在办艺芳女校期间,她还两次兼任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校长。


独立精神与完全人格的教育


艺芳有当时长沙女校最好的师资,多人留学归来,其学历和水平足以开出大学课程,学校还聘请了多名英籍教师教授英语。艺芳的教学模式也很个性化,很多课都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教师自编讲义,老师们都很负责,各自有一套深入浅出叫学生记忆深刻的招数。


凡学生寝室门、房门、衣柜均不落锁;图书馆不设出纳,学生自行登记借还书,管理人员只负整理之责。这样教育的结果是使得学生行为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夜间自修,不要先生监察,考试也不要监场,决无夹带、枪替,或私相传授的举动。


除了课业、学校活动,艺芳女校的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也独树一帜,颇具现代公民意识与真正的信仰精神。在新化蓝田等处的旱灾、长沙水灾、湘西水灾时,学生们利用学校所在地浩园的美丽风景,自行设计开游园会、纳凉会、灯会等等募捐救灾。每次捐款都以艺芳为各学校捐款的第一名。


艺芳女校人才杰出,如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都出自此校。


在办教育之余,曾宝荪以传道为念,她经常受邀到宗教团体和学校演讲,并撰写与信仰相关的文章。
1928年她到耶路撒冷参加世界宣教会会议。1951年到台湾后,她加入宋美龄资助发起的中华妇女祈祷会,1952年被任命为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的首席代表。


和曾宝荪所处的时代相较,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又何尝不是处在另一个歧路时期?我们以曾宝荪在
1935年所写的一篇文章的祈祷词来结束,“愿上帝保佑我们能以微不足道的努力,使他的国临到人间,引导我们——无论老少——走向光明与平安之路,赐我们力量和智慧,去面对如今正困扰我们、使我们不安的国内外危机。”


主持人:武颖;作者:王东莉;文章
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


诗歌:《神的羔羊》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