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日 亲情不断电

走自己的路

亲情不断电130102—Babyface 整理

收听

后现代社会的生活是一种没有想象力的生活,当社会越来越城市化、数字化、标准化之后,人自身也被规范在已经设定的生活中了。相对于一个乖孩子而言,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之后,或者是读研读博士,或者是工作就业,再之后结婚、生孩子、买房子。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可能会有所出入,可能会变成买房子、生孩子然后再结婚,总而言之出入不大。

走自己的路

你的日子如此,我的日子亦如此,人人的经历似乎都差不多,差别只在细节,比如所读的学校不同、结婚的配偶不同、房屋的所在地不同、工作的单位不同等等。如果抛开这些局部差异,一张履历表就可以适应所有的人。事实上似乎也确实是这样,网上有标准化的个人简历,格式是相同的,只要把内容和姓名换一下就可以了。在这样毫无新鲜、新意,毫无想象力的生活模式中,如果你还残存一些想象力的话,你完全可以在十几岁的时候洞穿你的人生;如果你的想象力足够强的话,你甚至可以在二十岁的时候替自己写下一个墓志铭了,这就是主流社会的生活景象。

如果你不是个乖孩子,可能你的生活是不同的,那就是出轨式的生活,当然也是错误的生活,错误的生活导致一系列错误的人生和错误的结局。除了极个别的天才人物有能力脱离常规而获得成功,比如盖茨和乔布斯,多数人都会以失败告终,这种情形被排斥在中心以外,是一种边缘化生存,不属于常态。

三十岁差不多是人生至高点,攀爬到此为止,该学的学了,该有的有了,房子、车子、妻子、孩子都基本齐了,以后就是慢慢变老。无怪乎几十年前就有人精辟地做出“三十岁死亡,七十岁埋葬”的总结。

在这些抽象的生活当中,未来就像一张已经画出的空白表格,你用自己的精力去填满它就行了,而在这些格子中,你也可以看成是四壁的高墙,你是被围困在当中的,你的想象力也只是格子里面的想象,无法超越格子的限制。在你想象的生活中,日子将有一大堆的物品来代表:汽车、冰箱、3D电视、电脑及ipad,如果这些东西你什么都不缺了,你也就很难想象出自己还缺什么,自然也就缺乏想象力了。生活无关梦想,后现代文化的特征就表现在了高度功利化和世俗化的方面,于是,在这样的时代当中就造成了“三十岁死亡,七十岁埋葬”的独特人生景观。

一个小孩子张着憧憬的大眼睛:盼望上学,盼望毕业,盼望爱情、盼望事业。他活在他的盼望里,终于有一天,他的盼望的钟摆停在了三十岁的刻度上面,此后的生活便成了没有盼望,也无需盼望,就是日复一日的过日子。当日子一个一个都被过掉之后,坟墓接收这个其实已经死了四十年的人。活在死亡里,这就是后现代生活的真相。

后现代社会给人类提出了致命的难题,对于都市中生活无忧的白领阶层而言,没有患难的生活本身成了最大的患难,贾宝玉的痛苦是没药医的,贾宝玉最后不是撒手悬崖了吗?他在迷津前找不到渡口,也找不到摆渡者。福音,才是人唯一的拯救,特别是在后现代这样的末世。真的愿你回转过来,听而信道。

对上帝的信心就像小孩子信靠父母那样单纯。首先把自己化成婴孩,我们每个人决志信主的那一刻,就像小孩子刚刚开始叫爸爸一样,他其实不太知道爸爸的含义是什么,只是在尝试练习,作为父亲的就在那一刻相当满足。上帝要的就是我们对他简单的回应。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一样有同样的才艺,做同样的事情,甚至看别的孩子在学什么,也让孩子去学,家长的心态和孩子真正想要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上帝在乎的是人个体的需要,他是一位非常合格的父亲,既有要求又放手,不会像做父母的,对孩子紧紧地抓着,所有的生活变成了一个模式,一个流水线,到了时间该做什么,而且我们发现孩子该做的事情越来越靠前了,父母的操心已经过于孩子所承受的了。我们为人父母的很多时候不合格,是因为拿另一个人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孩子,我们不会说他是独特的、独立的,我们往往会用一套人的标准,适于某一个孩子的标准来比较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父母有很多的担心在孩子身上,你希望给他一个很好的将来,可是又怕他没有那个很好的将来,以为这是爱孩子,殊不知这根本不是真爱。这是错误的爱,父母把错误的想法加在孩子痛苦的人生经历上,给他们一个很漫长而且痛苦的生活。然后到三十岁就停止了,因为他什么都有了,该学的都学会了,他后面还有什么盼望,真是活在死亡里的人生。我们要在这样的循环中找到断裂点,重新寻找一条路,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灵魂所在,有专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