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9日 亲情不断电

聆听很重要

亲情不断电140619——子时整理

收听


聆听是一门艺术。首先你要“听”,然后是“听见”,第三是“听明”。“听”似乎很容易,“听见”还可以,但“听明”就特别难了。事实上这三点都不容易,因为整个聆听的艺术没有一环是可以缺少的。很多时候先生理解太太的话是错的,他以为自己听见了,听明了,但他的反应让太太明白:“你根本没有听我的话”。所以从第一步“愿意听”就已经很难了。

  以前念过一个伊索预言的故事——《小孩子洗澡》。说有一个快乐的小孩到河边去洗澡,一不小心就掉进深水之中。他越挣扎就越往下沉,吓得他大叫“救命!”他的叫声惊醒了在大树下午睡的老人。老人家慢条斯理的走到河边,长篇大论地教训小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小孩子急得高声求救于老人家:“你先把我救上来再慢慢地教训我吧!”

  这个故事是提醒我们作父母的,比如小孩不小心跌了一跤,哭着来到我们面前,往往我们的第一句就是“为什么这样不小心呢?我不是叫你走路的时候要看清楚的吗?”接着问“在哪儿跌的?怎么弄成这个样子?”最后肯定是个教训:“以后千万得小心!”而孩子哭哭啼啼的,只是要告诉我们,他跌痛了,希望你安慰他两句。我们到底知不知道孩子心里期望的是什么呀!

  以前没有作过父母的,刚开始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也都会用这样一种负面的想法去看所发生的事情。特别是碰撞摔跤什么的,不是去及时的安慰他们,反而是责骂。但是孩子还小,还不会表达,我们不能这样对待孩子。发生问题以后我们应该去抱一抱、看一看、问一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关心一下他,然后再去处理那个事情。特别现在父母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妈妈是扶起来,拍一下,看哪儿疼痛;但是爸爸的反应是很慢的,总是会批评孩子们。设想如果我们遇到问题时,却得到一大堆埋怨的话,那我们自己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呢?

  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不过这个代沟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就像上面的例子,父母很多时候觉得孩子是教大的,讲道理给孩子听是最重要的。这可能是我们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可能成为我们沟通的盲点。其实小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越年幼,他的情感需要越大。这是我们传统教育里比较缺失的东西。那个年龄不是最好的学道理的阶段,总的来说需要感情上的安慰。真正学知识大概是到六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在此之前他们情感、生活、真理等各种的需要,对家庭的依赖度很大。

  中国有老话叫作三岁看到老,都说小孩子三岁的时候流露出的性情、好像一生都能看见影子。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孩子0-3岁的时候,父母很多东西要注意。因为0-3岁是孩子培养性格的黄金季节。孩子跌倒了看上去是小事,但是孩子在这个时候情感得到安慰、帮助和鼓励,将对他性情方面的培养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可能要比你对他讲一大堆的道理,对他一生的帮助更重要。父母如果一直认为自己要讲什么,孩子就要全盘照收,这样就太勉强他们了。

  从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当怎样来学习这个功课。孩子跟大人很相通的地方,就是一件事发生的时候,理性和情感上有个反应。道理上都很容易明白,一两秒钟就可以了;但情感上的明白却是停不住的。比如父母对孩子说“读书是很苦的,需要牺牲很多玩的时间”,虽然道理讲的很好,而且他也都懂,他把情绪宣泄出来,表达出来,他还是要乖乖的去读书。如果你一定要拉住他,不让他的情感有这种发泄,他会进入不到好的学习状态当中。

  与孩子们的交流,要顺着他的方向,如果否定就是反向的。有时候父母让孩子多走几步路,因着后果产生会让他学到更好的功课。而学会把握我们的限度及忍耐度,是值得我们一门学习的生活艺术。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