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 拥抱每一天

天助自助人

 

收听

智慧语录20161021——荣天、萍萍整理

天助自助人,信不信由你。

你出色,嫉妒你的人就多。你越好,讨厌你的人越多。因为你的好衬托出别人不够好。不要自降身价迎合人,要全力以赴往前走。等你登上顶峰就会发现,还有很多爱你的人。

没用的东西,再便宜也不要买。不爱的人,再寂寞也不要相约。

以前总以为坚持会让我们变强大,但是经历了很多后才发现,让我们强大的是放下。

要想得到什么总得付出努力。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干。天助自助人,一点也不假。

《圣经》中的诗人这样说:“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

“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依靠他,他就必成全。”

“你所做的,要交托耶和华,你所谋的就必成立。”

主持人:凌云,文章来自网络,有增删修改

诗歌:《主耶和华是我的帮助》

视而不见

拥抱小语20161021——荣天、萍萍整理

有一对夫妻是左邻右舍公认的模范夫妇。这天,做丈夫的刚晋升为将军,他按捺住兴奋的心情,下班后满心欢喜地想立刻和妻子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一回到家,他就故意昂首挺胸地在妻子面前晃来晃去,不料做妻子也在他面前晃来晃去。可是,妻子却都没瞧见他的勋章与肩上的星星。因此这位先生十分沮丧。一直到吃晚餐时,双方还是相对无语。这时,做丈夫的发现太太呆望着他出神,于是没好气地问道:“你怎么啦?”没料到他的妻子立刻眼圈—红,接着便号啕大哭。“你到底是怎么啦?有话好说嘛!”“呜!呜!人家刚做了新发型,满以为你会称赞几句,没想到你却一直都没瞧见!”妻子抽噎地说。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人都是自私,看照片一定先看自己。我们平时很容易就忽略了身旁的人。试着把视线投向他人,你一定会很惊讶地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也都有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地方。

《腓立比书》2章4节告诉我们:“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

主持人:程枫,文章来自网络

诗歌:《最美丽的路》

改变带来医治(32):感觉和态度

拥抱每一天20161021——越歌整理

彼得的案例

彼得24岁,用药过量,书没念完,住在家里。他父母是基督徒,他的表现让父母没有面子,所以带他来治疗。

在治疗中,我们发现了彼得沮丧的原因。他父母有严重的婚姻问题,他们互相叫骂,有时数日不说话。彼得被迫在他们的冲突中传话。彼得的母亲说,她不可能和他父亲独自生活下去,如果彼得离家,她会自杀。

彼得很想离家开始自己的人生,但他怕自己一走,父母会离婚,母亲会自杀,他觉得自己毫无选择。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彼得学到他有选择权,他不必为父母对彼此的感觉负责,他也不必为母亲的沮丧负责。

我不会忘记彼得鼓起勇气面对母亲的一幕。

“妈,我想回学校完成学业,以便找工作。”

“但家里需要你,你父亲和我还是……”

“不,妈,你们的事全看你了。我24岁了,要有自己的生活。”

忽然,她开始哭泣。

“妈,你不要哭。行不通了。每次我为自己做点事,你就哭,我就改变主意。我不会再这样做了。如果我离家,你伤心,或是你和父亲争执,这是你的问题。”

彼得学到他母亲没有学到的功课,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感觉负责。要试着改变别人的感觉,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事。就像失去了转方向盘的能力,或像让其他车道上的车,用按喇叭的方式替我们转方向盘一样。

解决之途

如果我们为自己的感觉负责,我们便可以用这感觉解决问题。记得那位遭丈夫遗弃的妻子吗?她为自己的沮丧负责,结果问题得到解决,重整了生活。

如果我们为自己的感觉负责,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感觉使关系更好。我们的怒气是一个讯号,表示有人得罪我们。如果我们觉得得罪我们的人要为我们的怒气负责,我们就有麻烦了。我们会停留在怒气中,直到对方做得更好,而这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

然而,我们如果理解怒气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就可以为此负责,我们可以开始解决问题。耶稣告诉我们:“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太18:15)或者听从摩西诫命:“不可心里恨你的弟兄;总要指摘你的邻舍,免得因他担罪。”(利19:17)

这两个例子中,处理感觉的责任都在那个有情绪的人身上。摩西指出我们有两个选择:我们要指责我们生气的对象,不然这怒气会变成苦毒恼恨。当我们去面对使我们发怒的人时,怒气会解决,关系会更好。因为铁磨铁磨出刃来。但若我们被得罪了却不去处理,就会生出恨了,继续疼痛溃烂。

但是若没有被得罪的人生气了,就像吉姆的妻子,她是没有权力去指责的。她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期望,就不会生气。

耶稣在葡萄园的比喻中,说明工人的怒气是因为他们想要更多的钱(太21:1-15)。他指出清楚的界线,家主并没有错,工人要处理自己的妒忌。如果家主没有付讲定的工钱,工人就给得罪了,他们就有权抱怨。

为自己而不为别人的感觉负责,是过一个负责生活的要素。如果我们生气了,就需要去处理,或面对得罪我们的人,指出错误,然后饶恕。或放下我们自己的期望,那是造成怒气的原因,然后清楚地与对方沟通,我们也不会再去控制别人。

态度

当我们更深入检视越界的问题时,我们发现常常不能对自己的态度负责,却常为别人的态度负责。

人们常常抱怨别人把期望放在自己身上,我们的确会把父母的期望化为己有,但我们成人后,必须把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分开。当我们为自己的态度负责时,就从别人的期望中释放得自由。

每次我们因别人的期望受伤时,我们必须分辨为什么我们的态度会使自己感到压力。在吉姆的案例中,他妻子的期望是她的问题,不是他的。他的问题在他的态度,他觉得自己必须做到妻子的要求。如果他的态度是“我要考虑珍的需要,选择我能提供的”。他对珍的态度就会更率直,珍也会为自己负起责任。

吉姆的确改变了态度,使珍不再做出超出现实的要求。她要不就改变自己,要不就沮丧。这也就是现实带给我们的。它逼使我们去面对问题。如果有人替我们的态度负责,我们永远也不会成长。这是越界的重点:为不属于我们的负责,对属于我们的不负责。

每一次当我们感觉别人给我们压力,要我们做什么,这是我们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事实上,这种压力感是一种同意对方态度的倾向。我们应该设定自己的态度,但我们并没有。我们必须去查究,为什么自己会被说动要答应这件事,而不要怪罪别人。

唐娜的案例

唐娜是我所见过最愤怒的女人之一。她气愤家人加给她过多的期望。母亲期望她每星期打电话回家,陪她买东西。父亲期望她周日回家晚餐。姐姐希望她给每一个小孩生日及圣诞礼物。哥哥希望她来看小孩,常常是因为他们没有早做计划请别的保姆。

我同意唐娜的家人实在期望太多。但当我说她家人不会改变,最好是唐娜改变态度时,她对我很生气。她觉得我没有同情她是受害者。我确认她受害,但她必须停止扮演受害者,要从她家人的期望中释放得自由,也要从自己对家人的期望中得自由。

“我对他们没有期望,他们才一直觉得我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正相反,他们希望你回家晚餐,你期望他们不要给你压力。”

换句话说,她期望他们对他没有期望。

我试着帮助她,除非她学会为自己的态度负责,也就是不再要求家人改变,否则她不会得自由。她已经成人了,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可以限制别人如何要求她。但是她觉得我不站在她这边,所以她放弃了。

三年以后我看到她,她还是陷在其中。她仍然怪罪家人,为他们的态度和他们的期望。

罗伯特的案例

罗伯特因为不能保住工作而来寻求治疗。他非常聪明有才华,母亲对他很溺爱,父亲则对他严厉挑剔,每一件父亲要求的事,罗伯特都觉得很难完成,母亲为了保护他,常常替他做事。

罗伯特长大时,母亲依然溺爱他,对他要求很少。这些年来,母亲使罗伯特以为世界会照顾她,因为他很特别。她告诉他,有些工作是给没什么才华的人做的。他应该有更好的。罗伯特采用母亲的态度,“我是特别的,应该有特殊待遇。”

他开始工作后,发现上司并不采取同样的态度。他的态度是,“我付钱给谁,谁就得工作。”可想而知,当态度冲突时,罗伯特有什么样的记录。

罗伯特的妻子使问题更严重,她使罗伯特以为自己是对的,直到债主上门。

亲爱的朋友,不知道你对以上的案例有什么特别的看见呢?盼望神赐给你智慧,让你有最好的界线。

主持人:陆平;作者:亨利·克劳德博士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