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 拥抱每一天

竭诚为主,顺应天命(三):奉献

 

收听

拥抱每一天20161203——百合整理
历史风云,瞬息万变,大国兴衰,此伏彼起。
天命,就是天的旨意,天对人的期待,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终极的依据。因为人他的有限性,人性隐藏的恶,就决定他没有办法靠着自己的力量发展出光明的未来。所以需要天的护佑,需要天的引导跟祝福。
本系列节目将探讨基督徒的价值观与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命运的关联。
对洛杉机人说,新年是从玫瑰花车游行开始的。
起源于1890年的帕莎迪玫瑰花车大游行,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新年盛典。126年来,花车设计年年创新,但传统理念一直坚守,花车游行绝不在星期日举办,以免打扰人们上教堂。
2015年的主题是《激励人心的故事》,主题其实也是问题,向世人发问: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才能激励人心呢?
谁能激励人心,这辆花车告诉我们是那些明知危险却挺身而出,拯救他人的勇士们。
在我右边的是谢克翰医师,他殉职时年仅39岁;左边是达拉医师,殉职时55岁,他们俩都是最早到达疫区抗争伊波位的医师。
谁能激励人心呢?美丽的蝴蝶围绕着这些照片,都是器官捐赠者:
“我的儿子生前决定死后捐出自己的器官,他的器官救了4个人的生命。”
“我女儿在2011年过世,我帮她捐出了她的器官,她有8个器官被用在56个身上,使他们改变了生命。”
“医生说我的生存希望只有3%,直到我收到了一个新的肝脏。是上帝让我又活过来,给了我第二次机会。”
除了花车,乐仪队外,还有18个马术队,每个马队后面都跟着三四个年轻人,他们是清理马粪的义工。虽然知道全球三亿五千多万电视观众看不到他们,但他们一点也不介意,快乐地舞动着手里的工具,不但把街道清理得干干净净,不时还有些即兴表演,沿途观众对他们报以的热烈掌声,一点也不比那些坐在花车上的皇后、公主们少,因为默默奉献最激励人心,生命因奉献而喜乐。
的确美国社会是很乐于彼此帮助,彼此互助的,在牺牲奉献这些方面,美国是非常慷慨的。——刘彤牧师
我经历过二次大战,我亲眼看见过美国怎样帮助我们,日本人打中国,打到内陆,打到贵阳,我们那时候空军也很差,日本的零式飞机很厉害,美国陈纳德将军,他组织空军志愿队,叫做飞虎队,来中国,志愿来帮助我们,所以日本人后来才不敢那样肆无忌惮来中国乱炸,乱扫射。
这飞虎队只是其中的一点点而已。通过缅甸公路从印度,美国来帮助中国的战时的那物资来帮助我们,太多太多了数不过来的,亲眼看见他们对我们中国人的爱心。——王永信牧师
世界无论哪里遭遇大自然灾害,美国总是率先伸出援手,例如2004年,印度洋周边地区的大海啸,2010年海地大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的大地震和海啸等,美国政府和民众捐赠了数以十亿计的美元。
2015年初,英国的慈善救助基金会公布最新《世界捐助指数》排名,该指数包括帮助陌生人,慈善捐赠和做义工等三个方面,调查结果,在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是最乐善好施的国家,捐助居榜首。
有人说,那是因为美国人有钱,有钱就会乐善好施吗?其实奉献精神源于基督教的价值观。
美国是一个基督教的国家,他是一个持守基督教价值观。其实美国在慈善上面是做得最多,每一年捐大约三千亿美金,多半都是人民捐出来的。——郭忠信弟兄
统计表明,总捐款中80%来自个人,其中大多数是普通人日常5块、10块的捐款积累起来的,而这传统的形成是基于信仰。
当人真的有信仰的时候,他会对自己财富的来源,拥有和性质有了不同的看法。——刘同苏牧师
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就像工作,就像工作,每个人有工作能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工作,你能够有今天的工作,是因为上帝有恩典给你。
我一定要分享,因为这原本就不是我的,上帝在他计划中让罪人都得蒙福,都得到他的益处。所以在这个基本精神中才会出现与他人分享。——刘同苏牧师
这个社会所给予我的。那么当我得到的时候,这个东西是应当回馈社会的。他这个回馈的观念特别的强。中国人认为是我自己的,我挣来的,死了他带不走怎么办呢?我留下,留给我的孩子。——侯君丽牧师
儿女最后就会在那里打架,搞得一团糟。——王建煊
这就是不同的认识我们现在看到一切有形之物都是我挣的时候。我拿出来给别人就很困难了。——刘同苏牧师
富豪往往招人恨,一是因有些人的钱来路不正,肆意挥霍。二是因有些人只知敛财囤积,而绝不做拔一毛而利天下事。
社会中有极大的贫富不均,有些人可能是几千万花在婚礼,几百万吃一顿饭,但是这个钱他不想给别人一点。——刘同苏牧师
因对钱财的来源和归属有不同的认识,使用钱财的方式也不同。
有人以囤积炫耀挥霍为乐,有人以奉献捐赠回馈为荣。囤积财富与奉献财富,哪个让人更欢更喜乐?
两千年前,地中海旁的拿撒勒,有个穷木匠说过一句话:“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35)信这句话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已超过20亿。
中国人不大明白施比受更为有福。因为总觉得我给出去怎么会更有福呢?觉得给出去是损失。可圣经的教导是说:给出去才会有更多的给你的。
你想想看,为什么所有的伟大的企业家,还有电影明星,至终变慈善家,你有没有想到过?就是可见得你赚再多钱都不能得满足嘛。——刘彤牧师
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有钱人一辈子都不快乐。很多做大官的人,也是一辈子不快乐,被人家骂到臭头。所以名利财富不能使人快乐。真正快乐是献爱心,去帮助很多穷苦困难的人。看到他们因为我们的帮助有喜乐,我们就有喜乐。否则你赚很多钱,你不会喜乐。你会有一下子喜乐,那一下子过了以后就没有了。——王建煊
因为只有当你在给予的过程当中,才会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不但个人是如此,社会国家也是如此。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跟价值,一个家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他给予。所以我觉得《圣经》讲施比受更为有福,真的非常多的层面。不只是讲到金钱的层面,是讲到整个人生意义的层面。所以当你明白这个时,就会觉得当然是越给出去越喜乐啦。——刘彤牧师
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奠定了她的影后地位,而她的爱心更美,她曾说:“随着你的成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她多次远赴拉丁美洲和非洲很多国家,为贫困的孩子们呼吁和募捐。这些孩子也许没有机会看到她的电影,但很多孩子的生命因她得到拯救。
她乐于公开保持身材的秘诀:要有苗条的身材,请分享你的食物给饥饿的人。
美国其实是以基督教价值观为立国的精神,很自然承受了这种舍己服务这样一种精神在里面。——刘彤牧师
亚伯拉罕林肯这样评价《圣经》:所有对人类福祉最相关的事,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都可以在这本书上寻到。
奉献传统源远流长,甚至要以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前,早期都是投入到教育,医疗上。
1638年初秋,麻州查尔斯城的一位牧师约翰哈佛病危,离世前他把自己的藏书和一半财产捐献给新市民学院,第二年学校改名为哈佛学院,。300多年后,成为世界顶尖名校——哈佛大学。约翰哈佛在世仅30个年头,甚至连一张画像也没留下。
这尊塑像是艺术家的创作,供后人瞻仰,哈佛牧师当然无法预料,今日的哈佛大学,在学术地位、影响力等方面,多年位居世界大学榜首。
美国名校中由私人捐赠建立的大学数不胜数,如史丹福大学、康乃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等。分享,回馈的观念是构成美国文化的基石之一,孩子们从小就在家庭,学校里耳濡目染。
我记得小时候带我们女儿去教会,那时我们在路上就一直不断地跟她讲:“你要跟其他的小朋友分享那个玩具,你了解吗?分享,英文就是share!”她说:“懂。”我说:“记得啦?”她说:“记得了。”结果我们到了教堂以后,就看到女儿冲进去,然后把别的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抢过来,很大声地跟他讲share,她以为所谓的分享是她把人家的东西拿过来,而不是把自己的东西拿过去,做父母的要多方面示范,一点一滴去跟他们灌输这个观念。——陈惠婉作家
我有多余的衣服给人家,多余的书给人家,多余的什么东西都给人家,那我问你:你有多余的钱要不要给人家?这个办不到,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哦。很多人他有钱几十亿,他花两辈子,活到两百岁他也花不完呐,他不去帮助那些穷苦的人,他不捐,那个也叫多余的啊。——王建煊
现在在三藩市隐藏着一位富翁,大家看不出来的,他在那边住了一个很小的单元,楼房里的单元只有两个睡房的。但是,他在过去的几十个年里头,已经捐了几十亿美元给整个的慈善事业。
这就是一个基本我认为说,真正的美国精神,美国初期的精神:这一切都属于神的,哪怕我有几十亿,我要用在神对人类的福份上。信仰都是生命影响生命,我不是号召你、呼吁你,我是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感动其他的富豪,其中包括比尔盖茨,学习他的榜样。——刘同苏牧师
比尔盖茨,他的个人财产高达580亿美元,沃伦巴菲特,他的净资产价值为470亿美元,他们两人都把资产绝大部分捐赠出来,一时传为美谈,在他们之前早有榜样。
若论世界历史上的首富,当数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换算成2007年的币值,净资产超过3500多亿美元,他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是尽力地赚钱,尽力地存钱,尽力地捐钱。
洛克菲勒以慷慨捐赠闻名,但他的奉献不是从他发财之后才开始的。
16岁时,他找到了一份工作,领到第一份薪水时,他就开始固定捐出十分之一用于慈善事业。洛克菲勒投资石油业而成为美国首富,而他对社会的捐赠,在富豪中也是首屈一指。
纽约的很多地标建筑是由洛克菲勒家族出资建立的,如联合国总部大楼、洛克菲勒中心等。洛克菲勒认为自己“最明智的投资”是1890年捐助芝加哥大学,但他拒绝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所大学,到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出过60多们诺贝尔奖得主。
洛克菲勒的捐赠并不局限于美国。1921年在北京建成的协和医院,就是由他的基金会出资。当时协和医院的师资、设备完全按美国顶尖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标准,可以媲美世界一流医学院。之后,他的基金会又持续8年捐助中国其他13所大学,其中有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等。
即使按普通人的生活标准,洛克斐勒也算得上节俭,他一辈子不吸烟、不饮酒、不赌博,对奢侈品非常反感,他坚持每日读《圣经》,礼拜日上教堂。常听到有人说,我要像洛克菲勒那么有钱,我也会奉献,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1995年,南密西西比大学收到一笔十五万美元捐款,指明为青年学生们提供奖学金。
尽管学校收到很多人的捐款比这多得多,人们之所以感到震撼,是因为捐款人是一位终生为人洗衣服的88岁黑人老妇人,她把一生的积蓄都捐出来给南密西西比大学。——Jewsl
Tucker(南密西西比大学)
这位令人尊敬的洗衣妇名叫奥莎拉麦卡蒂,与她微薄的收入相比,这15万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麦卡蒂家境清寒,只读到小学六年级。
她为人家洗衣服,工作时间很长,洗、晒、熨、烫,以此谋生。每当她拿到洗衣服的报酬,她总是把大部分的钱存入银行。——Janet
Bsldwin(奥莎拉青年中心执行主任)
她住在叔叔留给她的一座40年代建的老旧房子里。麦卡蒂有台黑白电视机,为了节省电费,她只听广播,从没有过汽车,每周骑脚踏车去教堂做义工。
她非常喜爱读《圣经》,她有一本《圣经》随身携带。——Janet
Bsldwin(奥莎拉青年中心执行主任)
她最遗憾的是没有念过中学,无法考取护士执照。86岁那年,她因关节炎不得不停止工作,考虑退休。
银行职员告诉她,她的帐户里攒了多少钱,当她知道了总数,只是说她不需要这么多钱。——Janet
Bsldwin(奥莎拉青年中心执行主任)
麦卡蒂把自己的房地产和存款作了分配,为教会预留了10%,分给三个亲戚各10%,其余的60%捐赠给南密西西比大学。她建议资金优先给经济困难的非洲裔学生。她说,我要给那些有需要的孩子们设立一个奖学金。我已经太老了,无法去念书,但他们能。当麦卡蒂计划公布后,当地有数百人立即出资投入她的奖学金基金里。
1996年,哈弗大学授予麦卡蒂名誉博士学位。1998年,克林顿总统授予她总统公民奖章。麦卡蒂因癌症于1999年去世,《纽约时报》称她为心如黄金的洗衣妇,她还被评为1984至2000年中最能激励人的人物之一。2001年《价值》杂志把麦卡蒂列为创造财富最有价值的一百位富豪中。与她同列的都是财经界的领袖。是因为他使所有的美国人重新思考和界定天命的奉献能力。
她说:“亲爱的,上帝让我这样做,我只是听他的话去做,去帮助那些孩子们。”我说:“好吧,这个答案已经足够了。”——Jewel
Tucker(南密西西比大学)
她懂得给予是蒙福的,她做出了表率,做到了大部分人应该做但没有做到的。——Rev.Gerry
James(麦卡蒂教会的牧师)
无论是金钱的奉献也好,时间的投入也好,恩赐的发挥你在做圣工这方面来讲,都是一种生命的流露的一个自然表现。——寇绍涵牧师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大的奉献是生命的奉献。那些走到地极,为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们献出生命的宣教士们,是最激励人心的。
人们常说,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1999年,美国有个机构票选20世纪最受尊敬的人物,这次涵盖各年龄层的投票中,得票最多的并不是美国人,而是印度的德蕾莎修女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马丁路德金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都排在他后面。
德蕾莎修女真是了不起,我真是很佩服她。——王建煊
德蕾莎修女是塞尔维亚人,1952年去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市,开始建立“垂死之家”,专门收容照料濒危的穷人,使他们能平静、安详、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那个街上快死的人,她们把他搬到垂死之家,把他洗干净,那个身上脏得不得了,都有蛆的呀,你敢去碰他吗?有脓,洗不掉,用嘴巴去吸,再吐掉。我的个妈呀,怎么做得出来呀?
她说,这个人是耶稣。假如我们真的看到耶稣躺在路上,身上有脓包疮,长着蛆,你要不要去帮他清啊,我帮他清,他是耶稣嘛,我信耶稣。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那个人是耶稣。她说,如果我们失去这个信念,我们就不能做出什么大事来了。——王建煊
德蕾莎说:我们不都能做伟大的事,但我们都能用伟大的爱做小事。
凭着这样的信念,矮小、瘦弱的德蕾莎修女创立的“仁爱传教修女会”,经过50多年的努力,在全球71个国家设立了740多家救济院,119个麻风病中心,700多家巡回诊所。这个为“穷人中的最苦者”服务的慈善机构,因感动而加入的义工超过一百万人。
1979年,德蕾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希望瑞典政府取消为她准备的国宴。她说:“国家只让135个吃一顿,但这笔钱能够让一万五千个印度人吃一天。”瑞典政府把宴会的六千美元费用交给德蕾莎使用,她把奖章卖掉,连同奖金19万美元都投入到救济工作。
1997年,当德蕾莎修女去世时,她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
德蕾莎修女讲的:求神让我们无须用言语,就能让你的福音广传。爱的见证。——王建煊
我们的信仰中间就不单有金钱的奉献,更重要的是人的奉献,那么这个思维是非常非常强烈的在基督教思想里头。所以才会有宣教士,才会有委身的医生跟护士。——张茂松牧师
过去20年,我曾到柬埔寨、海地、墨西哥、乌克兰等国家去短宣,总是能遇到很多让我很惊讶的人。一些医生牺牲自己,去帮助那些天命根本不认识的人。我看到一些建筑师在那些地方盖学校、建医院,还有很多人帮忙建造清洁的日常饮水设施。这些人原本有舒适的生活,但他们选择放弃而去帮助那遥远国家里素不相识的人。很少得到感谢,完全是义务付出,还要自己支付差旅和生活费。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去哪里?他们哪里与众不同?我认为他们是真正明白神的呼召,从而全身心地奉献。——Christopher
Gilltte博士
1854年,一个21岁的英国青年戴德生,搭船前往中国。那是大英帝国最强盛的时代,他却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前往语言不通、兵荒马乱的异乡。
戴德生在中国51年,他创立的内地会差派了超过800名传教士及建立了125间学校,在义和团动乱中,内地会宣教士有58人殉难,还有他们的子女,21个儿童被杀害。后来戴德生却婉拒了清政府的赔偿,彰显出耶稣基督博大而又谦卑的爱。
不但他一个人奉献,他的家庭都奉献给上帝,一直到今天,他的玄孙戴继宗牧师,他算是第五代了,还在中国人中间传福音。
神就是爱,爱得够多就像耶稣。——王建煊
他的一句话,让无数中国人动容。“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我若有千条性命,绝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
我就听了很感动,但是除了感动之外,中国人要起来行动才行。那我们常常说这是中国教会兴起的时代,或是在中国人的时代。但是如果中国人在这件事情上不愿意踏出去,不愿意更多施予奉献的话,这不可能是中国人的时代。——刘彤牧师
今天,依然有很多年轻人追随先辈的脚踪。
所以我这些年常常到非洲,我们教会在非洲也大概有60几间教会已经开拓了,还有孤儿院我们成立了,就是希望怎么样能够透过更多的付出和爱,让这些当地人也能明白上帝就是爱。真的没错,施比受更为有福。——刘彤牧师
2014年人类曾面临一场大灾难,我们今天能够平安无事,是因为有一群人献出生命挡住了它。《时代》杂志2014年12月份把抗击伊波拉病毒的群体选为年度人物。
现在还留在非洲当地支援帮助他们的很多医生和护士都是基督徒,他们难道不知道这可能会丧命。他们知道,但是他们就是这么去了。——张茂松牧师
布兰特利医生是一位医疗宣教士。2013年,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到西非利比亚的一家医院开始为期两年的服侍。
当伊波拉病毒来袭时,布兰特利医生只把妻儿送走,自己坚守在医院,更加努力地工作。几乎是意料中的事,他很快被病毒感染,布兰特利回忆:病情越来越重,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我躺在病床上,我向神祈告,求神帮助我在疾病中仍然对神忠心,无论我是生是死,愿我的生命都荣耀,是神拯救了我的生命。布兰特利医生也感谢神,因他被感染伊波拉病毒被报道出来,才使全世界得知西非疫情的严重性。伊波拉疫区虽然远在西非,但今天的交通工具使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这些人是要被永恒地纪念的,因为他们的牺牲不仅是帮助了西非那三个小国,那是帮助了全世界,拯救了全世界的人。他们在第一线打仗,他们就把自己的生命这样奉献跟委身,所以在这里要跟基督徒讲,基督徒我们的奉献不只是钞票,十一奉献是太少太少太少了,要有一天把整个生命还要摆上去,要让你的生命在这群有需要的人中间成为他们的祝福,让你也能够成为中国的德蕾莎,来影响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张茂松牧师
真正的信仰,不是动听的言词,而是生命更新后的行动。世界需要奉献,让我们每个人从今天就开始。
作者:新视福音传播

 

 

Comments are closed.